网站首页 | 媒体报道 | 下期预报 | 讲堂在线 | 嘉宾风采 | 讲堂简介 | 留言板

 
【主办单位】
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
【协办单位】
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
合肥市图书馆
【媒体支持单位】
合肥日报 合肥晚报
合肥在线 合肥广播电视报
不要忽视庐剧的“草根力量”——合肥晚报
文章来源:合肥晚报 2014年1月27日      上传日期:2014年04月03日

“合肥文化大讲堂”迎来第四讲 侯露与市民畅谈庐剧的独特魅力


    由合肥市文广新局主办,合肥晚报等媒体支持的“合肥文化大讲堂”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与市民见面。1月25日下午大讲堂如期而至,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、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与广大市民一起从庐剧聊起,在年味渐浓的时刻回味庐剧的经典魅力。

    皖中民俗文化的集合体

    关于庐剧,有人认为是起源于霍山,据六安市志记载,霍山石子河乡修立于清朝嘉庆年间的《涂氏宗谱》卷十《家诫》20条中规定:妇女不准入庙烧香,念经诵佛,听小戏……对此,侯露有不同的看法。“我曾于2005年春天在霍山县委宣传部长的陪同下专访盲艺人李儒瑶,得知《涂氏宗谱》早已毁掉,查无实证。此外,对这段记载的解释,我亦有不同看法,《涂氏宗谱》禁止妇女看小戏,与烔炀河石碑禁演倒七戏,两者都证明了清嘉庆年间和同治年间,小倒戏演出很普遍,而不能证明演出地点是发源地。”

    “清末以来,庐剧的前身倒七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、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,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勤劳开朗,生活习俗、方言语音、日常劳作、审美情趣都很接近,丰富的民歌、秧歌、山歌、茶歌、渔歌、门歌、情歌为‘以歌舞讲故事’的戏曲诞生奠定了基础。”说到这里,侯露指出,倒七戏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孕育的艺术奇葩,“它具有很强的吸收性、包容性和普及性,它在唱腔上不仅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、山歌、情歌等的音乐,表演上吸收了‘花鼓戏’、‘端公戏’、‘嗨子戏’等的手法,客观地说,它是皖中民间民俗文化的集合体。”

    “据我调查,全国的地方戏剧种虽然都有专业和民间两支表演队伍,但是在表演体系上基本是统一的,即民间剧团按照专业剧团的表演套路演出,很少有像庐剧这样,倒七戏和庐剧并存,前世与今生同在一个时空里。”

    侯露告诉我们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是庐剧的第一个辉煌期,那时,全省有30多个国营庐剧团,第二个辉煌期是改革开放后,到本世纪初,能坚持演出的国营庐剧团只有二三个,但民间剧团有200多个。民间剧团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,但演出方式基本回归到倒七戏的,没有剧本,没有作曲,唱水词,演幕表戏。“这种现状证明了倒七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,当外部环境好的时候,它可以上升到艺术价值更高一点的庐剧;当外部环境变了的时候,它又回归到草根状态,一如既往地滋养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。”

    安徽小戏登上香港舞台

    倒七戏的真正辉煌,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华丽变身为庐剧之后,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,出现了三大里程碑: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、庐剧《奇债情缘》走进中国戏剧节和庐剧《李清照》赴香港演出。

    作为见证者之一,侯露与现场市民一同分享了安徽小戏《李清照》首次登上香港大舞台的历程。“2004年,合肥市庐剧团克服种种困难,排演了大型原创庐剧《李清照》,该剧一立上舞台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获得多项大奖。2005年,《李清照》被选中赴港参加展演,这是庐剧史上前所未有的演出。演出之前,我们还为香港市民和学生举办一个介绍庐剧的讲座。由我介绍庐剧的起源和发展,何合浓先生介绍了庐剧的音乐。晚上的演出,盛况空前,剧场多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”每当想到这一幕,侯露的心中总会充满喜悦。

    现场,很多市民表达了对庐剧的未来感到担忧,对此侯露直言,庐剧的未来依旧美好。“现在我们有那么多的民间戏班还活跃在基层的乡镇,同时,省剧协这几年命名肥西三河和肥东县为‘庐剧之乡’,旨在通过当地政府的重视,让庐剧在孕育它的土地上继续得到滋养。相信在我们所有喜欢庐剧的人的努力下,庐剧的生命力会越来越旺盛。”

    本报记者 王晓峰/文 丁继圣 王泓翰/摄


版权所有 合肥市图书馆网络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 皖ICP备05005471号-3 公安备案号:34010402701700